牛環形泰勒焦蟲病是由泰勒科泰勒屬的環形泰勒焦蟲引起的一種對牛危害嚴重的血液原蟲病。該病病原體經蜱傳給牛體后,在巨噬細胞、淋巴細胞、紅細胞內寄生,引起以高熱、貧血、消瘦和體表淋巴結腫脹為主要特征的臨床癥狀。該病發病季節為5~8月份;以6月齡到2歲的牛易感;外購牛易感染。
環形泰勒焦蟲不能經蜱卵傳遞,也不能相互接觸傳遞,只能經過主要終末宿主殘緣璃眼蜱傳遞。流行有明顯的季節性,從5月份開始,6~7月份達到高峰,8月份逐漸平息,死亡率6%~60%;歼^該病的幼牛帶蟲免疫可達2.5~6年,環境變劣時可再次發病。
一、癥狀
外購良種牛發病時癥狀較重,當地土種牛發病時癥狀較輕。潛伏期14~20天,病程多為急性發作。
輕型病例臨床變化不明顯,一般表觀為體溫呈稽留熱,不超過41℃,3~5天內恢復正常;體表淋巴結輕度腫脹;鼻鏡干燥,眼結膜充血;食欲不振,精神沉郁,常有便秘現象。本型病牛通常轉歸良好。
重型病例體溫高達40.6~41.8℃,多呈稽留熱。初期患牛精神欠佳,食欲減退,心跳和呼吸加快;2~5天后則病情加重,精神萎靡,反芻遲緩或停止,食欲大減或消失,咽部麻痹,磨牙流涎,放牧時離群落后;乳牛乳產量顯著下降,體表淋巴結顯著腫大,肩前淋巴結或腹股淺淋巴結常大如鴨蛋,初期變硬,有壓痛,然后逐漸變軟。
病畜初期便秘,后轉下瀉,糞中常帶粘液或血絲,尿黃但無血尿;流淚,可視粘膜潮紅,后變蒼白,病情嚴重時,粘膜上有出血點或出血斑;血液稀薄,血凝不良,病牛迅速消瘦;胼部下陷,弓腰縮腹;神志不清,異常抑郁,行走搖擺,局部肌肉震顫,常臥地不起。生病后期,體質已到極度衰弱的境地;反芻完全停止,溢血點增多,瀕死前體溫下降到常溫下,常在病后1~2周死亡。
二、病理變化
見尸體消瘦,血凝不良;體表淋巴結腫大,出血;脾腫大2~3倍,脾髓軟化;肝腫大;第三胃內容物干涸,第四胃粘膜腫脹;有出血點和大小不一的潰瘍;腸系膜有大小不同的出血點及膠樣浸潤,重癥者小腸大腸有大小不等的潰瘍斑;心內外膜有出血斑點。
三、診斷
根據臨床癥狀、流行病學資料及病理剖檢變化可作初步診斷,確診要用血液涂片或淋巴結和脾的涂片染色中尋找和鑒定蟲體,病的早期可在淋巴結穿刺液涂片中找到石榴體。涂片染色時以姬姆薩氏染色效果較好。
四、治療
1.貝尼爾溶液肌肉注射
每千克體重5~7毫克,用生理鹽水或蒸餾水配成5%溶液,分多點深部肌肉注射,每24小時一次,連注3次為一療程。
2.黃色素溶液靜脈注射
按每千克體重3~4毫克,以生理鹽水或蒸餾水配成0.5%~1%溶液,靜脈注射。必要時隔1~2天,可再注射一次。
在采用上述二種藥物中的某一種作為主藥治療的同時,還應視患牛的具體臨床癥狀給以對癥輔助治療。如強心、輸液、舒肝健脾、改善貧血等。重癥者可采用輸血療法,從健牛體內采血后加入檸檬酸鈉,按100毫升血加入0.25克以防止凝固,然后輸給患牛,每次輸血500~1000毫升,效果良好。
五、預防
1.消滅牛體上及牛舍內的蜱
在蜱寄生于牛體時,用1∶400的螨凈水溶液或1%~2%的溴氰菊酯水溶液噴浴牛體。也可發動人力隨時摘除牛體上的蜱并處死。牛圈內外用1∶400的螨凈水溶液或1%~2%的高效低毒驅蟲水溶液進行噴灑,以消滅牛舍內的蜱。
3.避蜱放牧
在發病季節到來之前,應盡量避免在有蜱草場、沼澤、葦湖地區放牧。
4.加強檢疫
輸入或外運牛必須進行檢疫。調運牛在9~10月份無蜱寄生的季節進行,并進行一次滅蜱處理。
5.藥物預防
在5~8月份,每隔15天,用貝尼爾對易感牛進行預防注射。按每千克體重3.5毫克,用生理鹽水或蒸餾水配成5%水溶液分點深部肌肉注射。
6.疫苗預防
可用牛泰勒焦蟲病細胞苗進行免疫。一般大牛肌注2毫升,牛犢肌注1毫升,注射后一般無不良反應,20天產生免疫力,保護率達95%以上。